第七百五十九章 清明年-《顽贼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紫禁城,乾清宫。

    御案之上,摆着一封刘承宗塞外取胜的刊石铭文。

    崇祯一开始看到这篇刊石铭文特别高兴,至少表现得特别高兴。

    一副刘承宗在塞外取胜,他也与有荣焉的样子。

    尽管心里嫉妒得发发狂,但还是强压住了内心的不痛快,一直哄自己,那么多人都看着呢,不能表现得太小家子气。

    何况在一堆京畿遇袭的奏疏中,有这么一份歹青军队被摁头狠锤的情报,确实有也几分大仇得报的快感。

    直到,他问起这篇铭文的来路。

    这玩意是他岳父田宏遇托曹化淳献上来的,走的不是朝廷的正规渠道。

    曹化淳说,是田弘遇的家里下人互相传阅,他看了觉得能让皇帝高兴高兴,便取来献上。

    而田弘遇家的下人,是从街上买来的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崇祯才知道,钱士升人还没进边墙,这篇铭文就已经通过边军寄送,在京师传疯了,所有书坊都在摆活字、雕板子,疯狂印刷。

    几日之间的波及范围究竟有多广,田弘遇这个锦衣卫指挥使都不知道。

    崇祯瞬间暴怒,差点把御案掀翻,奏疏扔了一地,就连悬挂的九思匾额都染上了朱砂墨。

    这篇铭文,如果仅是刊石于兴安岭,由钱士升传送回来一份,让他知道岭东战役的过程,那对他来说没什么关系,甚至为刘承宗高兴的情绪还要远超嫉妒。

    可若是这篇铭文已经传遍京师,对崇祯来说跟传遍天下没啥区别。

    若是平时,崇祯也不至于这么生气。

    但这是个什么时候?

    阿济格两万军队还在他的京畿肆虐,造成很大损失。

    其使降兵内应攻落昌平,杀巡关御使王肇坤,还有户部主事王桂、赵悦,及镇守太监王希忠皆死。

    天寿山的熹宗陵被焚,总兵巢丕昌不知所踪,甚至有传言说其已投降东虏。

    宝坻县被攻破,知县赵国鼎殉国;顺义被攻破,知县上官荩自尽。

    昌平镇的叛兵甚至一路薄至京师西直门外。

    影响极坏。

    被入寇袭击就是如此,军队分散各地防守,不防就要被依次掠夺,而敌军寇边必以精骑为主,胜则陷城焚掠,败则转进如风,前进后退,对守方而言都是损失。

    但是其实,这次明军的表现非常好。

    上至朝廷中枢的皇帝、兵部,下到各地援军、守将,都有了应对突袭的经验,配合程度远高于己巳之变。

    昌平城虽然被攻陷,但城外用于谒陵驻跸的小城巩华城首将姜瑄守住了。

    东虏想给曾经被俘又逃回的神枢营副将黑云龙使反间计,又被崇祯下诏将计就计,在西山打了一波埋伏,杀出一场胜利。

    大同的王朴在涿州取胜;边兵在卢沟桥打了一场小规模遭遇战;冷口守将崔秉德和永平监军刘景辉也在迁安杀了一百多人。

    还有像固安、武清等县,面对大军来袭,虽无歼敌之能,但收容百姓固守城池,也都做到了保境安民。

    官员听话了,部队死守了,部臣配合了,皇帝也能将计就计了。

    崇祯是真能看见,自己的帝国正在一点点向好的方向发展。

    可人就怕比较。

    一看刘承宗的铭文,人家率军伐辽东焚其京,取万历以来头等之大胜,崇祯一下子就觉得自己的战绩不香了。

    有一说一,眼看着刘承宗在边外打胜仗,崇祯感觉比自己在边内打败仗还难受啊!

    关键是这消息,还随着铭文印刷流通,传得到处都是。

    你这不是给朕定天下次序呢?

    刘承宗比黄台吉强,黄台吉比张帜强,张帜比朕强。

    你刘承宗能烧黄台吉的祖坟,黄台吉能烧朕先帝的坟,张帜能烧朕的祖坟,而朕压根找不到张帜的祖坟在哪儿。

    这崇祯九年就离谱,这是清明年是吧?为什么大家都在坟上点火啊!
    第(1/3)页